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三个一批调研行】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包钢(集团)公司40年改革发展掠影

2018年12月20日7时30分,28岁的董泽军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迎着冬日的寒风快步走进包钢轨梁厂的大门。这几日,他正全身心投入工厂的一项技改工作,紧张而又忙碌。

这一天,距离他从集团机关调到生产一线工作已经过去整整1年零8个月时间。

2017年初,已有6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包钢(集团)公司经历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使小董走上专业技术岗位,开启了他人生一段新的里程;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还使包钢在历经3年巨额亏损后成功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厚厚一本包钢改革发展史,就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典型缩影。

今天,中国国企改革在走过40年辉煌历程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正昂首阔步改革深水区。而包钢,也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剧烈的变革期。

走进包钢,去深切感受,40年来这一老牌国有企业怎样与中国国企改革同频共振,不断开启“舍断离”、按下加速键,实现在“改”中勇探路,在“革”中争生存,在“变”中求发展。

在“改”中勇探路,冰火考验屡获新生

董泽军是包钢子弟,父亲董治山是包钢集团白云鄂博铁矿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对于这次改革,以及儿子工作上的调整,董治山只说了简单两个字:“挺好!”

作为一名进厂已几十年的“老包钢人”,董治山亲历了包钢的许多次改革,他深知,每一次改革都对包钢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时间回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确立了新的经济发展方略。在此大背景下,包钢开始整治“创伤”、迈步前行,迸发出巨大力量:1978年,包钢一举甩掉连续11年亏损的帽子,1979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此后,面对市场跌宕起伏的冰火考验,包钢又在一次次改革的脱胎换骨中、屡获新生。

1998年,包头钢铁公司改制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设立包钢集团。包钢由此完成了从工厂制到公司制再到集团化管控的深刻变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

2000年后,包钢下大力气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42所中小学校移交包头市管理,19家服务性辅业单位实施整体改制,分流安置集体职工2.3万人。

与此同时,包钢不断引进先进管理体系,摒弃计划型、粗放型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在国内大型冶金企业中较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启动5S管理项目,实施精益管理项目,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改革开放40年,就是包钢不断地改、不断地革的40年。”包钢宣传部副部长马嘉雯感慨道。

长期致力于推进和研究企业改革的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谢钰,将包钢40年改革进程总结为“一减一加”。“减”就是修剪枝叶、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轻企业负担;“加”就是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使企业运行更科学、合理、顺畅。

减法和加法带来的是乘法的效应,包钢在一次次减负松绑、除旧布新中,不断消除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今天的包钢,已由计划经济下的钢铁工厂,发展成为特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总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亿元滚动发展至1747亿元,增长87倍;企业营业收入由不足5亿元增加至683亿元,增长近136倍。

在“革”中争生存,刀刃向内痛而后快

“加盟”轨梁厂的这1年零8个月,董泽军已经由开始的“有点不适应”变得越来越“如鱼得水”了。“我想,这得益于我所学的专业。”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目前还在读在职研究生的董泽军咧嘴一笑,阳光灿烂。

2017年初,包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连年巨额亏损,巨额刚性兑付、资金链几度欲断、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境。

眼看不消灭亏损就要被亏损消灭,辗转无眠几个通宵后,包钢集团董事长魏栓师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说:“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要冲锋陷阵;现在,我们依然要勇于革命,革自己的命。”

生死存亡之际,包钢找到了脱困之路——改革。

此时,中华大地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包钢,包括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市场化等系列改革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役也打响了。而首当其冲要啃的“硬骨头”,便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17年2月14日,《包钢瘦身健体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优化改革工作方案》公布,瘦身健体改革全面推开。所有人全体起立,重新竞聘上岗,一夜间,几百名机关干部失去了原有身份。

集团总部职能部门从18个减到9个,“砍掉”一半;机关队伍从1200多人减到600多人,精简一半;厂处职干部减少70人,精简比例达40.6%;同时清理劳务用工人员近4000人……

已在集团宣传部工作了4年的“90后”小伙子董泽军就在精简之列。“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改革会轮到自己头上。但当改革动真格的了,我站在十字路口,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刀刃向内必会带来疼痛,但痛而后快。

董泽军在参加完集团组织的素质提升培训后,最终选择了与专业更对口的一线技术岗位竞聘上岗。而更多的人也离开机关,充实到各个厂矿单位。

“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包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却不是最难的改革。因为经过40年改革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有能力的人更希望改革。”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谢钰说。

改革,最终带领包钢找到生存之路。

通过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实施瘦身健体等改革措施,包钢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给企业脱困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据统计,2017年,包钢完成降本增效超过68亿元,实现扭亏脱困,盈利6.3亿元。2018年,包钢进一步巩固扩大经营成果,上半年已实现盈利6.81亿元。

在“变”中求发展,转型升级淬火成钢

在三峡大坝、北京奥运会场馆、国家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上,均有包钢产品的身影;在大庆油田、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上,打有包钢印记的钢材不断接受各项考验;在中国天眼FAST、东海跨海大桥上,包钢优质板材擎天架海;在“神舟”飞船、“嫦娥”系列运载火箭上,包钢稀土的磁性材料发挥了重要的导航作用……

改革开放40年,包钢以产钢2亿吨的贡献力,彰显了国有企业对国家的卓越贡献。一批批优质钢材被运往祖国各地,一代代钢铁工人在工厂中挥汗如雨。

40年来,改革创新精神融入包钢血脉,经历了钢铁行业由产能不足、迅速扩张到产能过剩,再到“去产能”的包钢,在一次次转型升级中华丽转身,在一次次创新“蝶变”中开启发展之门。

火花飞溅,切割机喷出红色火焰,高炉顶端50吨的大部件“下降管”被一点点切了下来。2016年8月31日,功勋卓著的包钢炼铁厂2号高炉开始拆除。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国钢铁行业拆除的最大高炉。落后产能退出后,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环保、更高效的优质产能。

翻开包钢改革发展史,会发现这是一部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

持续改造提升钢铁产业,使钢铁产能提升至目前的1650万吨,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做强做大稀土产业,成为我国稀土工业龙头,磁性、抛光、贮氢材料产能位居世界首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矿业资源、物流、金融、文化、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百舸争流勇者胜,40年来,包钢实现了由一钢独大到多元发展的巨大转变。而顺应市场需求,今后一个时期,包钢将不再新增钢铁产能,而把主攻方向放在稀土钢等高附加产品的研发生产上。

夜幕降临,董泽军走出包钢厂区大门,走在宽阔的钢铁大街上。“我现在还年轻,未来还有30多年的时间待在包钢,如果包钢不改革,我的未来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企盼包钢改革,有更大的改革!”这个“90后”小伙儿笑着说道,声音不大但铿锵有力。

在他身后,沉沉夜幕下的包钢厂区,灯火通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晓岚 高慧 吕学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