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包头新闻

【致敬劳动者】两个山东人与南海的一世情缘

包头南海湿地景区有很多头衔: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十佳旅游景点……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国家·内蒙古无公害水产品产地。

在北疆内陆腹地,建设这样一个水产品养殖基地,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栾汝栓、曲美华夫妇是第一代开拓者。

能干的山东姑娘

1957年,21岁的曲美华从家乡的山东烟台水产学校毕业,自愿支边,来到包头市鱼种站。

“当时包头只有一个水产公司,卖的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鱼。虽然临着黄河,可是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曲美华说。

所以,曲美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养殖基地。“得有水源,交通方便,土质不能渗透的厉害,当时市里很重视这个工作。”就这样,曲美华骑着自行车走遍黄河两岸,最后选择了东河南海子。

当时的南海,就是黄河的一个河岔子。从零开始,曲美华勘地形、搞设计、画草图、盯施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修建起了50亩的孵化池、鱼种池、越冬池和成鱼养殖湖,并首批引进、培育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种。

鱼池建好后,曲美华就住在鱼池边上的简易平房里,精心地饲养着这些娇贵的小鱼种。条件虽然艰苦,但她从没退缩;远离故土亲人,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化为工作的动力。顶烈日、冒酷暑、迎风沙、战严寒,皮肤晒得又黑又红,耳朵鼻子里经常塞满沙尘和黑煤油,以至于上到市里领导,下到周边农民,都知道鱼种站里有个能干的“山东姑娘”。

曲美华珍藏了一张特殊的照片,照片里她和同事们一起在鱼池拉网。“那是为了参加市里召开的副食品基地建设成果展览会。起网时,看到第一批培育的小鱼种长成了,心里真高兴。” 曲美华说。

到1960年,这批小鱼陆续长到了1斤左右,开始供应市场。可是,连年的洪灾又成了养殖基地最大的威胁。曲美华又指挥测量修建了养鱼湖(现南海湖)东岸大坝,带领职工肩扛手提,将一筐筐一担担土挑到黄河坝上,筑起了近10公里的防洪坝。“现在看到南海公园发展得这么好,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曲美华说。

更能干的山东小伙

1957年,同样毕业于山东烟台水产学校,和曲美华是同班同学的栾汝栓也来到了内蒙古。“当时是中央水产部统一分配,学校号召党员团员带头支援边疆,我俩一个是党员,一个是团员,所以就一起来到了这里。”栾汝栓说。

刚来的两年里,栾汝栓在内蒙古水产局工作;1959年9月,为支持包头建设,调入包头市鱼种站工作。

其实,早在1958年,栾汝栓和曲美华就在鱼种站里办了婚礼。说是婚礼,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茶话会。因为两人都忙于工作,到了晚上才匆匆忙忙来到“婚礼”现场,简单仪式过后,他俩想找个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所以新婚之夜是饿着肚子度过的。

一年以后,夫妻从异地变为同事,在工作上相互扶持,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其中之一就是提纯、复壮了黄河鲤鱼品种。“黄河鲤鱼很有名,但当时种子不纯,为了提纯费了不少功夫。” 栾汝栓说。克服北方地区高寒和生长期短的不利因素,在夫妇俩的共同努力下,“南海黄河鲤鱼”重振威名,成为包头标志性地产品,到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海黄河鲤鱼、鲢鱼、鲫鱼等水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南海湖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上了年纪的包头人也许都还记得,1982年开张的“南海餐厅”何其火爆。1.5元一斤的黄河鲤鱼供不应求,但凡市里来了客人、外宾,都会到这里一尝黄河鲤鱼的鲜味。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后,我们又开始搞旅游,先是买了30条小铁船,后来沿着鱼池的大坝种了一圈树,再后来在水中央建了一个岛,这样慢慢有了现在的南海湖。”栾汝栓说。

1985年南海公园管理处成立,栾汝栓主持建设了包头市南海公园风景旅游区。至1993年5月退休,一直在南海公园管理处工作。

61年过去了,当时的山东姑娘和小伙已过耄耋之年。他们曾经奋斗过的那片南海,如今碧波荡漾,生机盎然。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燕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