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稳”“增”“扩”打造现代农牧业新引擎——今年以来我区农牧业发展述评

固农重本,安民之基。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牧业,既关乎百姓生计问题,又与全区经济发展命脉息息相关。

今年是我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从年初开始内蒙古广袤大地上就奏起一曲曲以“稳”“增”“扩”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数字是发展最好的注脚。

今年我区粮食产量预计达到551亿斤左右,全区连续5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

牲畜存栏达到1.26亿头只,连续13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700亿元,增长7%;

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预计达到47%,比上年提高4%;

在遭遇连续3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仍然保持44%……

正所谓“三农三牧向好,全局主动”。

为养而种种植业由增转稳

“今年开春,我用扶贫贷款买了6头牛。村党支部书记动员我种青贮,这样牛的饲料就有了。我把种苞米的地都改种青贮,算下来每亩地要比种苞米增收500多元。”通辽市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巴首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德力格尔今年响应旗里的“粮改饲”政策,家里的30亩地全都种植了青贮,通过养牛实现了脱贫。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时调整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由追求粮食增产向稳定产量、提高产能转变,在部分地区遭受干旱、早霜冻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预计仍可达到551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养而种,以养带种,农牧结合”的粮改饲新模式的推广,让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生了巨变。全区农业生产紧紧围绕主要作物玉米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压”和“转”上下功夫,两年玉米调减1872万亩,超额完成了国家任务。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42万亩,青贮玉米进一步向农牧交错带和养殖业聚集区集中,种植结构与畜牧业发展需求更加协调。

在“稳粮优经扩饲”战略指导下,通过玉米大豆生产补贴和耕地轮作等政策项目带动,全区农作物呈现出“总播、粮经略减,饲料作物增加”的特点,粮经饲比例由2016年的75:17:8调整为73:17:10。玉米、马铃薯面积分别减少13.4%和5.2%,小麦、大豆、水稻、杂粮杂豆面积分别增加0.87%、11.3%、14%、34%。

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贯彻到种植业各项工作中,构建起了内蒙古田间地头的别样图景。今年,全区农药和化肥基本实现了“零增长”,全区各地用水理念和用水习惯正在转变,农业节水配套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正在完善,绿色化已经成为技术推广和项目实施的优先考虑因素,生产发展方式正在向绿色高效转变。

“稳”“增”“扩”畜牧业加快转型

如何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区今年农牧业的主攻方向。

去年,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黄土坑村的养牛大户张金海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0头纯种安格斯牛,盖起了240平方米的新牛舍。一年过去了,张金海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见到了效益,周边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纷纷入股合作社,养殖高档肉牛的农牧民也越来越多。

“盟里‘减羊增牛’政策就是我们牧民增收的保障。”张金海说,自己思想的转变得益于“减羊增牛”的政策,说到底就是养畜方式迎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家住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都呼木苏木都呼木嘎查的牧民李海龙,去年出栏羔羊近400只,每只价格500元左右,今年出栏羔羊300只,平均每只价格700元。

“羊少了,收入反而多了,草场压力小了,生态越来越好了。”这样科学的养畜模式,让李海龙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羊肉的高价促使牧民提高了出栏率,来年出栏的羊量相对要小些,这样的高价有望保持住。咱们的收入还能再提高!”

一切的转变,源于锡林郭勒盟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坚持的标准:守住生态底线,保护草场植被,实施“减羊增牛”,增加农牧民收入。

今年以来,按照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全区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现“十三连稳”。

有保有压、有减有增,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才能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随着“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深入落实,全区畜禽间结构更趋合理。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我区列为潜力增长区。我区发挥农区玉米主产区饲料资源丰富和土地空间优势,按照“规模化、工厂化、生态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承接南方生猪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温氏、牧原、雏鹰、正大、金锣、家育、天兆、挑战、新希望、中粮等国内14家大型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已在农区建设21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占到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的85%以上。

从分散养殖到科学规模养殖,先进的技术、经营服务管理理念与现代畜牧业的深度融合,使各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畜牧业生态循环。今年6月底,我区完成103个旗县区2055个禁养区近6万平方公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划定工作,有效推动了养殖区域布局调整。目前,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0%,为完成好国家确立的目标任务,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良好基础。

稳增收利益联结多元

内蒙古要强,农牧业必须强;内蒙古要美,农村牧区必须美;内蒙古要富,农牧民必须富。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嘎查牧民吉木斯,是蒙羊创新“羊联体”模式中的一员。“羊联体”以“基地+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为农牧民提供担保和资金支持,并通过推广“五个标准”“六个统一”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种羊、养殖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既稳定了企业的羊源,也为高品质羊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环节。在蒙羊牧业的帮助下,她家的基地规模达到了肉羊存栏1万只、年出栏3万只,有效解决了当地肉羊养殖技术难、销售难的问题,带动吉木斯和其他农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今年以来,全区农企利益联结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形式更加多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和提高,已经由简单的提供良种、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向提供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相互入股等综合性方向转变。龙头企业还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统一种肥、统一植保、统一管理,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在科技创新和协作服务的过程中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可能。

截至目前,全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0多家,占比达到81%。全区有214万户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预计达到5700元,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中得到了增值收益。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为今后农村牧区和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部署,突破了“三农”发展瓶颈,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农牧业发展路径清晰,步履铿锵。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腔热情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向农牧业农村牧区倾斜,定能使内蒙古农牧业强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