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包头新闻

“百年煤城”绿色转型——石拐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10年实施情况


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
包头市大数据产业园
五当召旅游区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文/赵伟 马斌 彭志强 任文强 图/何少华 彭志强

石拐区是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煤炭开采有3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煤炭采掘作为主导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80%,地区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为自治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中央驻包企业神包矿业公司战略转移,石拐区唯一支柱产业消失,地区陷入“矿竭城衰”困境,2011年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历届石拐区委、区政府始终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为主线,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石拐区相继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和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示范区、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转型——在接力奋进中蝶变

做好转型工作,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一任接着一任干。

在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大力支持下,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通过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五个一”包联县级领导,重点调度、重点服务、重点管理等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取得了可喜成效:

启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4个,累计完成投资168.63亿余元,多元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五当召旅游区创5A、花舞人间、智慧石拐、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五当召通用机场、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区、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等一大批项目引进实施,各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目前1:83:16,产业结构向合理区间迈进。城乡居民两项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由2007年的13498元、4790元分别增加到2016年的35722元和13429元,转型成果极大惠及民生,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地区呈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良好局面,地区科学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石拐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努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石拐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岗位上行动上,紧密结合石拐区实际,全面精准地同十九大精神对标对表,理清工作思路、发展定位和工作举措,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排出任务表、时间表、路线图,让报告提出的各项部署要求在石拐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好地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奋力谱写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石拐篇章。

民生——在持续推进中改善

“咱生活变化真不小!邻里邻居家家户户一套新房,水电暖齐全,有事没事逛个广场、商场,大家过上了市区一样的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石拐区大德恒街道64岁的赵福珍兄弟,是城市变迁、民生改善的见证者,近10年来,他们几乎走遍了石拐区每一处,采集收集图片千余幅,成为了城市农村变迁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感触最大的是全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居民获得感的提升。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抓手,增加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石拐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和神华集团的支持,投资44.1亿元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项目,对4.2万居民实施易地搬迁;投资10.76亿元,建设了普惠安置区、棚户区二期、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7620套,拆除老区棚户区、沉陷区等房屋6439户49万平方米;投资8.17亿元新建安置房1159套,危旧房改造719户,对“城中村”、“园中村”实施了整体搬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危房改造3328户。人均居住面积从2010年的25平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43平方米,彻底解决了遗留问题,高标准完成了“户均一套楼房”的目标,圆了几代矿山居民的安居梦。

每年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各项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让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全区社会保障工作整体推进,政府补贴将城乡低保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并轨工作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由2007年的66.7元/人月,提高到2016年城乡统一的580元/人月,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形成了长效的救助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加速推进,到2016年底,162户319名国贫人口全部脱贫;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共补贴养老金9365万元,惠及农牧民2300余人,养老金标准高于包头市其它地区同类水平;建成自治区首家智慧就业平台,制定出台了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双创”沃土,失业人数保持下降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十五年免费教育由“全面覆盖”向“优质覆盖”转化,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成倍增长。新建蒙藏医馆1个、蒙中医馆2个,与包医一附院、七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市级医院专家定期来该区坐诊,家庭医生签约达到1892户。

生态——在绿水青山中美丽

深秋时节,沿着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到石拐区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景区,沿途所经之处,数十公里的生态长廊横贯全境,放眼望去,周围山川层林尽染,天空清新湛蓝,甚是养眼……“美化、彩化、香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初步呈现,一改过去“黑色历史”印象。

这是石拐区近些年在转型发展中,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建设优先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据统计,近10年,石拐区累计完成投资5.51亿元,全面实施绿色工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沙源治理等工程22.9万亩;在五当召景区周边种植灌木林1.77万株、实施森林管护0.2万亩,在大青山南坡等五大重点区域绿化3.07万亩;积极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抗旱植物筛选试验,试种苗木209种,成功筛选耐寒、耐旱、粗放管理植物60余种,为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加大成果转化,试种丁香类、宿根芳香类花卉,发展集种植、研发、植物精油制造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型复合产业。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21.5%增长到2016年的33.2%,位居包头市第一,201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让废弃工矿地“变废为宝”。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1.022亿元,分三期对全区152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一期工程完成90%的工程量、二期工程已通过验收、三期工程进入施工设计评审阶段,治理率由2007年的0.4%提高到2016年的7.7%,投资40亿元的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已经开始入场施工,完成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39家矿产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投资5.4亿元完成工业园区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在文明创建中升华

喜桂图新区教育卫生、商业中心、行政办公及水电气暖路等公建设施齐全,共享单车、旅游直通车、公交车等配套服务完备,花舞人间现代农业生态园、喇嘛河综合治理项目、市民道德广场等公园绿地合理布局,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花木葱茏,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魅力喜桂图依稀可见。

位于2008年包头市城区区划调整后、划归石拐区管理的区域喜桂图新区,经过近些年的建设打造,累计投资28亿元,完成14.64平方公里的地下管网、绿化亮化、区间道路铺设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工程,建成棚户区改造等安居工程保障住房163.09万平方米,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市民大厅实现群众办事一站通,现代城市的框架基本搭建,融入包头市主城区步伐加快。老工业区累计投资5.5亿元,实施了综合改造项目,完成供电线路入地工程,供热、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日臻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牧区实施美丽乡村工程,美丽度、富裕度、文明度极大提升。投资8.9亿元建成22.7公里包石一级公路,投资1.73亿元建成12.7公里石五二级旅游公路,投资1.6亿元建成17.6公里乌兰此老至城湾旅游公路项目,经济发展主轴快速联通,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以来,石拐区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力推动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提升,狠抓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五大公共环境秩序整治等6大攻坚行动,让“文明文化”成为城市亮丽风景。依托打造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品牌,实施了基础信息化、民生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管理智能化等16个智慧石拐“四化”应用项目,运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无桩共享单车,让城市更加智慧便捷。依托文明创建工作,加强模范典型推树、道德讲堂建设、志愿服务等工作,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推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道德建设网络体系逐步构建,争先创优、传承美德成为石拐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和一道风景线;组织开展“书香喜桂图”读书节、“五当召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全民大合唱等100余项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凝聚起驱动地区转型的精神文明力量……家风纯良、民风淳朴、社风纯正、政风纯清,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

产业——在改造重构中升级

“石拐区变化真大,特别是五当召旅游区,旅游设施齐全,公共交通便捷,匠心独具,让人耳目一新,不虚此行。”如今,游客常常会为石拐区旅游发展点赞。

近年来,石拐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以五当召旅游区创5A为龙头、通用航空产业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等为补充的全域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五当召旅游区全力推动5A评分细则12个方面工程,呈现“一区、两点、三环、四线”文化旅游集群和旅游游览线路,打造出鹰衔经冠、通航旅游等新景观和新品牌,给人耳目一新、匠心独具的印象,“壮丽内蒙古,秘境五当召”品牌愈加实至名归,2016年进入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预备名单;五当召机场航空旅游、无人机应用培训等工作已经开展,航空运营、体育、教育、研发、制造等通航产业链条正在推进,预计机场2018年3月前验收并投入使用;大青山影视基地实施了管网基础改造和保护利用,抓规划、抓招商、促合作推动规划目标建设,《立春》、《北方大地》等影视剧取景拍摄;花舞人间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一期开园迎宾……以绿为基、以水为脉、以景为韵、以文为魂的全域旅游特色风格呈现。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初显。包头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引进企业28家,完成投资98.13亿元,初步形成集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建材销售、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石拐工业园区累计投资214亿元建成企业88户,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院、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等公共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天然气、煤层气、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初步形成合金材料、特种钢、煤炭资源综合利用3条循环产业链条;以建设智慧城区为基础、金融创新和协同云制造为重点、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智慧石拐”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进,“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和“智慧”交通、旅游、就业、政务、社区等公共服务和硬件建设已具规模,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区,包头市网络与知识安全院士工作站成立……

2007年到2016年期间,全区煤炭产业比重由43%下降至7%;2016年非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3%,比2007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016年三产占比达15.7%,较2011年增长5.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二产比重逐步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各项部署要求在石拐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石拐区必将描绘出瑰丽转型发展画卷,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