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王海波: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家乡

王海波向商户介绍政策

近年来,随着喜桂图新区的建成,石拐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成为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地区。走在整洁宽阔的街道上,领略山峦之间这座新城的美,很多人不会想到它的变迁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但石拐区第一批城市执法人员王海波却知道,这里的瑰丽与他们的付出密不可分。

帮村民干活的城管队员

从老城到新城,每天踏着朝阳,顶着刺骨的寒风,王海波总是早早地来到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一路上,他喜欢放慢脚步,细看老城的山梁、老建筑;移步向前,他的眼前会出现另外一个世界:远山之下高楼林立,宽敞的街道纵横延伸……这两个世界都是石拐区,一新一旧,完美相融,相依相伴。

“在城市的变化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城市管理执法者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想要城市健康发展,没有科学严细的管理,是不可实现的。”作为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一名“年轻的老执法队员”,27岁的王海波经过7年的历练,对城市管理有了独道的认识。

2009年12月退伍以后,王海波来到执法局,维持仅有的几条街巷的秩序,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变化——对于正在变迁中的石拐区,特别是正在宏伟规划建设中的喜桂图新区,前置作业的城市执法显得尤为重要。

王海波所在的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三中队负责征地拆迁工作,这项工作关系着新石拐的未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凡事都需要边干边摸索,边干边解决,在领导们的帮助下,王海波和一群同样年轻的执法队员承担起了开洲窑子、马场、五当召等地的征地拆迁管控工作。

石拐区农民较多,征地拆迁更是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最初执法人员走进村里的时候,村民们总是问:“你们是城市执法,怎么管上我们村里的事了?”他们耐心解释,百姓们还是不理解,王海波发现,跟村民不能讲大道理,他和队员们有空就走进征拆百姓的家中,帮他们干家务,与他们拉家常,讲讲拆迁之后的村子面貌,讲讲政府在征拆过程中可以为百姓做什么。解除了后顾之忧,很多村民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到王海波和他的队友,他们喜欢这些率真的小伙子们,征拆工作也一次次顺利完成。

7年青春换来一片繁华

喜桂图新区征拆建设中,春天最忙的时候,24小时坚守在征拆现场成了常事。有一年夏天,王海波一个多月没回家,父母不放心,带着好吃的来到他工作的地方,看着儿子晒得黝黑的脸庞,妈妈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海波的家距离他工作的地方不到20公里,可石拐区综合执法局人手少、管辖面积大,又是在特殊的建设时期,想要抽时间回家吃顿好饭、睡个懒觉,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件太奢侈的事。

工作如此辛苦,当时王海波每月的工资却只有680元,且没有补助。知道他常年无休息,连过年过节都在一线工作后,同学、战友都劝他赶紧另谋职业。王海波也动摇过,可眼前一大堆根本就脱不开身的工作,会让他不由自主地忘情投入。这样的低头实干中,7年悄悄走过,王海波用最美的青春换来了石拐新区的一片繁华。

从小在石拐区长大的王海波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石拐人不容易,煤矿停产之后,很多百姓历尽艰辛想方设法谋生;而这里山地多平原少,农民收入有限,靠天吃饭,很多人一直在努力脱贫,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极其强烈。”

2016年7月中旬,王海波在后营子村拆迁巡查时,发现一处违法建筑。忙忙碌碌的工人们看到王海波和他的队友,依然干得热火朝天。仔细查看中,一名穿着破烂的老人走了过来,原来他是这个院落的主人,正准备盖房给儿子娶媳妇。

老人说,家里穷,盖房子的钱都是跟亲戚们借的,好不容易凑够了才叫上工人来干活。说着,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王海波一边听,一边给他讲后营子的规划,并指出老人的房屋没有办理手续属于违建,如果继续建下去损失会更大。就在和老人推心置腹的谈话中,误以为执法人员前来强拆的老人儿子拿着菜刀冲了过来,指着王海波说:“你敢动我一砖一瓦,我和你拼命……”

面对这样的冲动,王海波陪着笑脸讲了他们到来的缘由,并不卑不亢地指出了他的违法之处。推心置腹的交谈,让老人的儿子慢慢冷静下来,一场危险就在执法人员的真诚面前化解,当事人也自行拆除了违章建筑。

记者 赵永峰 摄影报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